科研学术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研究 科研学术 正文

关于开展2025年度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7-15

来源:

点击量:

各单位:

依据《关于发布2025年度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申报指引的通知》(辽教通〔2025〕186号)文件精神,学校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论证,现开展2025年度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项目分类及要求

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项目(不包含教学改革和思政类项目),分别按照自主选题项目、创新团队项目、平台建设项目和创新发展项目立项管理。

自主选题项目

1、青年项目培育计划项目,重点培育近三年学校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以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目的。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围绕重大科技前沿或产业前瞻问题,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具有辽宁特色和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冷门绝学研究等相关研究。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培育壮大学校科研团队,服务全省高校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2、面上项目,支持高校针对辽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和《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改革攻坚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的重点产业,凝练科学问题、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案要突出特色与创新,明确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

创新团队项目

3、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团队应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重点围绕我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提出的优先发展领域或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支持优秀人才牵头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科技增长点;支持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潜力的青年人才组建新的创新团队;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团队负责人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平台建设项目

4、科研平台建设项目,以科研立项的形式支持平台建设,围绕我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 22 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创新需求,契合我校重点学科布局,充实科研平台现有研究领域或开展新的研究方向。支持人文社科类平台,着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综合性、复杂性问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深度合作与交叉融合,建成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研咨政并重的高质量创新平台本。

创新发展项目

5、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多维度标准培育、标准体系化构建,在国家、省市、行业等标准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参与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省市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设,提升学校在标准制定领域的专业能力及行业话语权;构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6、人才引领计划项目,秉持人才引领驱动理念,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在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攻关,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二、项目数量及额度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暂定立项数和金额如下,最终以专家评审意见为准。

项目类别

立项数量(项)

总金额(万元)

青年项目培育计划项目

自然科学类

34

126

人文社科类

3

6

面上项目

自然科学类

10

20

人文社科类

15

15

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

自然科学类

4

40

人文社科类

2

10

科研平台建设项目

自然科学类

10

100

人文社科类

2

10

创新发展-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


2

20

创新发展-人才引领计划项目


2

20

三、基本科研项目申报基本条件及要求

(一)同一负责人只能牵头申报一项本年度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组成员须具有相对集中的合作方向,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实质性参与合作研究,原则上不超过8人。项目组成员不得参加超过3个在研项目(项目组成员以在教育厅系统中备案为准),所列项目组成员必须征得其本人同意。自主选题项目组成员中一般应吸纳3名以上在校生。

(二)已获批本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面上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青年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省市支持的项目申报内容不得与本次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重复,各单位要严格把控各类项目申报内容不得重复申报;已经获批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立项尚未结题的负责人不得申报。

(三)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其中面上项目立项数量占比一般应不少于该类别立项总数的50%,男性为198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加大女性科研人员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女性申请人为1983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四)创新团队项目应是在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有不同学科成员共同参与的前期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基础。支持创新团队广泛汇聚校内不同学科研究力量实现有效协同,共同开展协同攻关,支持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加入团队,开展联合研究。

(五)项目研究周期为2年(起始时间为7月1日),未按时完成的项目,经学校学术委员会研究后,给予撤项处理,并按相关规定收回剩余科研经费,同时该项目负责人自撤项年度起3年内不得申报省内各类计划项目。项目结题验收时,专家打分平均得分≤75分的,自结题年度起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此类课题,。

(六)研究涉及人体研究、实验动物、人工智能的项目,应严格遵守科技伦理、实验动物、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有关规定的要求。

(七)有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学术不端行为及违背科研伦理道德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

(八)项目申报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及敏感内容。。

(九)各类项目结题标准详见附件

四、申报要求及时间安排

1.项目负责人需提供材料如下:1)项目申请书+项目佐证材料(即立项批复、论文检索证明、获奖证明等)合成一个PDF格式文件用于项目评审;2)**项目简介word格式;3)**项目依托平台证明PDF格式和上一年度平台建设情况汇总表Excel格式(仅平台建设项目提供这两个表)4)项目汇总表Word格式:5)承诺书PDF格式(需电子签名)。文件总大小需小于5M。请于6月29日前上交到各单位科研秘书。

2.各单位需汇总本单位的相关材料:1)本单位的项目汇总表;2)申报人的材料,文件夹命名要求:学院+老师姓名,用于项目评审的材料要求: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学院+姓名。请于6月30日12:00前发送邮箱wanghui@sau.edu.cn

3.纸质版申请书(一式两份)待项目获批后统一提交,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联系人及电话

联系人:王挥  张静 联系电话:89724868


                                                                                                                         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5年6月23日